河南省信陽是多家姓氏的搖籃,信陽市息縣包信鎮是賴氏的發源地。有古詩曰:“萬里尋根情系遠,故土情懷永不變”。每年大約有幾十萬人走進豫南信陽尋根問祖,其中有二、三萬賴姓族人從全國以及世界各地前來尋根祭祖,追本溯源。
何謂尋根問祖,其實它是一個深刻的根親文化現象,它不僅揭示了我們與祖先之間的血脈聯系。祖先的歷史和經歷又會通過這種血脈傳遞給我們。因此,尋根問祖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寄托,更是對于民族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尊重和繼承。通過尋根問祖,可以找到民族之夢,有助于人們認識到只有努力勤奮才能實現夢想。通過尋根問祖這一過程,讓更多的人們回到自己的故鄉、祖地感受傳統文化,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和持續發展。再從家族角度上看,尋根問祖強調了家族意識和孝悌觀念的重要性,但它是維系社會和諧,促進人類發展的核心價值。總之,尋根問祖就是炎黃之孫不忘祖先,學習祖先的崇高品質,不屈不撓勤勞勇敢和開拓前進的宏偉氣慨。通過尋根問祖既了解了家族的深厚底蘊和民族的精神內涵。更能激勵自身,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奮斗,才能實現家族和民族的復興。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走向未來。
近年來,隨著尋根問祖根親文化的浪潮不斷升溫,天下的賴氏族人對故土祖地的懷念情感愈加強烈,他們紛紛不約而同地從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來到河南息縣,走進家鄉古賴國。為更好地做好根親文化工作,息縣縣、鄉政府積極與賴氏根親組織配合,經多方籌措資金達1.67億元,并于2013年動工興建,2019年4月峻工,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積63畝,建筑面積18500平方米的息縣古賴國文化園。園內建筑傳承了華夏建筑文化精髓,仿照明、清建筑風格,坐北朝南,樓臺對稱,金碧輝煌,宏偉壯觀。園區內分別建有穎川樓、松陽樓、西川樓、東西兩側圍墻內建有鐘樓、鼓樓、閣樓、軒樓和角樓;前為正陽門,后為玄武門,四周古城墻,外圍為護城河,廣場前一對華表、金水橋;園區內的中心聳立著最具特色的兩大主體殿堂,全是精選進口上等菠蘿格紅木材料,運用傳統工藝榫卯技術固定和連接,數以萬計的木料構件,銜接部位沒用一顆鐵釘,均用木榫,令人嘆為觀止。
(河南省息縣包信鎮黨委委員、副鎮長余猛(右二)黨委宣傳委員、副鎮長易嘯(右一)在向外地的游客介紹古賴國的歷史文化時的情景)
正門的穎川樓展出了古今賴氏杰出人物,及其功名事跡;兩邊箭樓設有“天寶閣”和“物華殿”,分別展出大自然恩賜的珍貴寶藏。在玄武門西北角閣樓的“文華軒”,張掛著國內名人名家書畫作品。園區走廊內布設的文化墻,分別展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程和成果、孝道文化、古賴國的傳奇故事、祖地息縣的歷史沿革、發展狀況,以及為建設古賴國文化園做出積極貢獻的功德榜和功德碑柱等。
當你走進這座金碧輝煌的古賴國文化園,就會感受到:它是一座充滿翰墨氣息歷史文化厚重的文化園,整個文化布置緊緊圍繞“愛我中華”、“根在息縣”、“百善孝為先”為主題,傳統文化與新時代文化相結合,不愧為全國尋根問祖根親文化旅游勝地之一。
據史料記載:賴姓源于賴子國,形成于春秋時期,系以國為氏。賴姓與周同姓,出自姬姓。武王克商,采用“分封親戚,以藩屏國”的政策,把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,建立諸侯國。公元前1122年,周文王第十九子、武王之弟穎被封在賴,即在今天的息縣包信鎮建立了子爵侯國,為賴國開國君主,建立了都城。因此,賴姓的得姓始祖為武王之弟叔穎。公元前538年,賴國被楚國滅掉,亡國之后的賴國子孫以國為氏,即為賴姓。至今在息縣還流傳著賴、羅、付是一家之說。這要追溯到春秋時期,賴國人民是一個勤勞的國家,而不安分守己的楚國經常到鄰國去略奪糧食、牲畜和財物等。而賴國為了抵抗楚國的不斷侵略,便在國內命名了一批敲鑼的人和拿斧子的人(武士)。一旦發現楚國來侵犯,敲鑼的人便四處吆喝“楚賊來犯,趕快拼殺”!被命名拿斧子的人聽到喊聲,放下手里活,拿起斧子沖向楚賊,保國衛家。時間長了,人們就以鑼,羅羅,斧,付付為代號。最終,逐漸強大的楚國滅掉了賴國。而賴國民眾四處逃亡,便帶走了代號羅、付,后來也就成為了羅姓和付姓。
至今古賴國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。為抵抗楚國的侵略,不甘受辱的九名賴國女子,環抱投入汪湖中溺水而死的偉大壯舉;愛民如子,勤儉治國、生性善良的國君叔穎公夫婦;忍辱負重嘴里銜玉璧的賴國末代國君,為民眾的安危請命的可貴精神。金筷子銀碗、金馬駒、72把皇羅傘等等,許許多多美麗的故事與傳說,承載著賴氏子民對楚國的反抗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雖然經歷了三千多年來的歷史變遷,賴國都城、汪湖遺址、鎮水石牛、廣豐嶺等依然風貌依舊。一步兩橋更是充分體現古賴國人民的智慧和精湛工匠技藝,無不讓人驚嘆!
今天的息縣古賴國文化園的建成和開放,有力地推動了包信鎮旅游產業的發展,該鎮在堅持抓好農業的前提下,積極圍繞紅色文化、古賴國的根親文化做文章,以創建息縣古賴國文化園4A景區為抓手,推動閭河公園項目工程建設。將包信鎮的古賴國文化與該鎮的紅色文化相結合,以閭河沿岸秀麗的風光為依托,積極打造出“水清、岸綠、景美”息縣的后花園。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天下游人走進古賴國。(文圖/李建設 蔣蘇寧)
(新媒體責編:caizhuo)
聲明:
1、凡本網注明“人民交通雜志”/人民交通網,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,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來源。
2、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電話:010-67683008
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:17801261553 商務合作:010-67683008轉602 E-mail:zzs@rmjtzz.com
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:北京市豐臺區南三環東路6號A座四層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:京B2-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:北京京師(蘭州)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
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-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京)字第16597號